首页 / 资讯中心 / 趋势研究/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关键

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关键

发布时间:2019-08-05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要通过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实力和基础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能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扩散与转化应用,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实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日前,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据了解,该《工作指引》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研究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开放、共享”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此方面,《工作指引》提出,要通过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实力和基础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能力,鼓励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的开源开放,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人员、团队和中小微企业投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扩散与转化应用,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实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在重点任务方面,《工作指引》提出,要开展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成果扩散与转化应用,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和行业开发者创新创业四方面内容。其中,在引导中小微企业和行业开发者创新创业方面具体提出,要在细分领域打造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社区,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人员基于开放创新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应用测试,降低技术与资源使用门槛,营造全行业协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营造全行业协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工作指引》提出,有意愿提供公共创新服务的建设主体,可以结合自身技术基础和发展定位,选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细分领域,撰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申请书》,通过依托单位自荐或所属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择优向科技部申请,并具体列出了申请开放创新平台应具备的突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创新影响力、具有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技术基础和服务能力等四项基本条件。

从全国各省区市来看,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带动全行业协同创新已然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而且,加之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让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红绿灯、智能停车收费等智能应用日渐从专业的学术研究变成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可以说,人工智能在参与实体经济、服务民生、社会治理等的过程中,有效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和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比如,“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正在让上海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致化生活”。7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需求,搭建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体验场景。在助推人工智能项目落地方面,通知提出要发挥空间成本、技术人才、应用示范等优势,以创新实践助力产业项目落地;在产业发展上,通知提出要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带动周边区域的转型升级,增强创新浓度,提高经济密度。

再比如,浙江省今年年初印发的《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在关键领域、基础能力、企业培育、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成为全国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引领区、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创新发展新高地。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的人工智能政策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培育,为聚集人才出台了12条政策,并设立10亿元人工智能人才产业发展母基金。

事实上,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产业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日前所言,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在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新优势方面,要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入手,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坚持创新引领,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夯实融合基础。二要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三要坚持产教结合,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转化,完善融合生态。四要促进更多“智能+教育”融合应用场景落地,扩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