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交通百科/无感智慧停车现在已经实施,停车难停车乱仍存在

无感智慧停车现在已经实施,停车难停车乱仍存在

发布时间:2019-01-11 分类:交通百科

城市停车问题是一件事关民生和城市有序发展的大事。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甚至成为老百姓诟病最多的城市交通之痛。现如今,发展无感停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无感智慧停车迎来红利时代;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电子支付等的发展为无感智慧停车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当前城市停车难的主要问题

1. 供需预判不足,长远谋划欠缺

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3.1亿辆,53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一百万辆,24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二百万辆,7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三百万辆。大部分城市对机动车如此快速增长预判和准备不足。2016年12月24日,时任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应询城市停车难时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家庭轿车爆发式增长准备不足。政府准备不足,社会准备不足,居民准备不足,市场也准备不足。”以武汉市2015年至2017年为例,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增速约30万辆/年,而停车位平均增速为25万个/年,停车泊位的增加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增加明显不同步,加之历史欠账和结构性空置率,刚性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

2. 底数不清

大部分城市从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停车资源普查,停车泊位供需总数、分布情况、结构组成、智能化、信息化状况等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政府各职能部门或专业机构掌握的数据也有欠缺,导致决策支撑不够。

3. 规划落地较差

客观地讲,由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很快,城市规划调整也多,此外中心城区“三旧”改造慢、拆迁难、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原因,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存在选址难、落地难。主观上看,长期重视动态交通而相对忽略静态交通规划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城市虽然做了规划,但各种不确定因素考虑不充分。加之停车相关政策、新型停车技术等宣传不到位引发邻避效应,项目最终落地少。当然,落地难还有另外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投资建设成本,拆迁和土地成本造成了整体的投资成本过高,对投资建设不利;二是资金回收方式有限,导致投资资金回收慢。

4. 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够

国家发改委1788号文件提出了停车行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深圳、杭州等城市按照国家2015~2016年出台的停车相关政策,也明确了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了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停车企业分享万亿元大蛋糕。一部分城市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停车场建设领域先后出台政策,如配建一定比例的商业面积;按路段和停车场类型给予每个泊位500-30000元奖励补贴。而大多数城市至今主要以行政方式推进,尚未出台明确可行的鼓励政策,停车行业还未真正走上市场化、产业化轨道。

5. 工作统筹不够

机动车停车场(库)建设涉及发改(物价)、城建、交委、财政、国土规划、城管、交管、质监、市环保、林业、民防、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尽管一些城市成立了治理交通拥堵领导小组或建立了停车场(库)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但责任主体过于分散,且不同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办事,对本部门以外的政策理解亦有偏差,这种“九龙治水”的方式,从政策制定到综合协调力度和效率都十分有限。

6.政策配套乏力

虽然部分城市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的说来过于粗放,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需求量最大、牵涉面最广、情况最为复杂的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升级改造还未真正破题。

7. 集约化、智能化水平低,信息化步伐艰难

现有停车场绝大多数是自走式传统停车场,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停车数量少。近几年修建的立体机械式设施大多数为升降横移类车库或上下两层的简易升降式车库,节地水平不高,停车体验不佳。而高度节地、方便高效、智能化程度高的垂直升降类车库、平面移动类车库、巷道堆垛类车库、以及利用地下空间修建的停车库较少。加之路内停车泊位偏多、收费偏低,差异化收费体系尚未形成,违停成本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停车场(库)建设水平的提高。

按照普遍规律,我国现有停车资源刚性缺口约50%,而现有泊位利用率低于50%。近年来,“停车诱导”、“车牌识别”、“多元化电子支付”、“共享停车”等无感智慧停车技术和产品逐步得到应用,但由于权属不同,利益格局多元,技术提供商众多,各自为政,规模不大,覆盖面有限,一个城市一二十家互联网企业,一二十个APP,信息孤岛依然存在。还有很多停车场未进行智能化改造,城市停车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