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网约车新政实施一周年,包容创新和强化监管如何兼得?

网约车新政实施一周年,包容创新和强化监管如何兼得?

发布时间:2017-08-11 分类:行业资讯

从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正式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算起,网约车新政新政已满一年。根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新政实施一年来取得积极效果,已有133个城市公布了落地细则,1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经营许可,发放了10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而与此同时,新政引来的网约车数量减少、打车贵、打车难也一直备受关注。车业杂谈认为,对于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要实现包容创新和强化监管的兼得,在优化监管模式、加强人车管理和发挥价格机制方面,新政仍有不小的优化空间。

网约车新政

优化举措之一:由牌照政策监管向大数据+政策监管转型

网约车推行一年来年的总体效果来看,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行业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各网约车平台在不断的适应新政,从业人员收入和信心有所提升。但就目前而言,对网约车新政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当前监管主要通过牌照形式提升门槛,似乎与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出行新业态多少显得不相称。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网约车平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取得的速度并没有赶上地方实施细则颁发的速度。即便是取得上述许可证最多的首汽约车,目前已在29个城市取得了当地的网约车线下经营资质,但牌照取得速度仍赶不上用户需求,这直接导致消费者抱怨网约车开始变得“难打”。由此,网约车新政遭受一些非议也在情理之中。

而如果分析网约车的商业本质和最大创新之处,莫过于通过信息互联和大数据运用提升车辆运行效率,从而助力交通拥堵缓解,打造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因此,对于网约车政策未来的优化方向而言,核心就是在强化政策法规监管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化的改造和革新,引入大数据管理模式,对企业平台进行数字化监管,将网约车纳入到整个数字化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中来,推动网约车与巡游出租车从竞争走向竞合,促进双方在发展中服务不断升级,共同打造绿色环保、智能集约的高效交通体系。

优化举措之二:由关注“人”到强化“人车合一”管理

事实上,与行业关注重点在监管模式上不同,对于消费者、司机和舆论媒体而言,网约车新政最大的争论点是在对司机的资质认定上,尤其是户籍规定备受质疑。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网约车实施细则中关于“京人”的规定就曾引起不少普通市民的质疑。对于消费者而言,乘坐网约车是基于安全和便利的初衷,但司机“是不是有北京户口”对安全和方便没有太大影响,“安全性”与“户籍”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随着各地新政过渡期的结束,诸多外地网约车司机就因为户籍问题,却被排除在网约车行列之外。

对于网约车而言,最终的目的是能够给乘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让市民出行多一种好的选择。监管的本质应该是推动网约车平台和司机为用户提供安全和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未来网约车的监管重点应该着眼于推动网约车平台形成整套的司机和车辆规范运营体系。包括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车辆运营类型以及车辆的车龄、车辆检修等要求等,形成系统化的服务监管体制。要做到这一点,显然需要监管部门和网约车平台形成合力。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进行监管、查处。其次,作为网约车平台,也有责任、有义务将先进技术用于如何提升服务、更好地配合政府监管上。毕竟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网约车长期、健康发展,利人也利己。

优化举措之三:让价格机制而不是价格战充分发挥作用

对于网约车,网约车新政的“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发展定位要求非常明确。而要落实到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就在于让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在网约车新政之前,为了争夺用户,网约车平台之间的价格战开展的如火如荼,补贴一度是网约车平台获取用户最有效和最钟爱的手段。但是,从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来看,支撑的核心基础永远是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用车体验,价格战无论如何是不能持久的。

新政推行以来,网约车平台渐回理性,大规模补贴烧钱竞争不再,行业发展更加健康。同时,价格更高、服务更好的网约车成为主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短期影响部分消费者用车体验,但健康有序的竞争无疑更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因此要促进网约车下一步发展,核心还是要充分发挥和尊重价格机制的作用。对于监管优化的重点,就在于创造公平活力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让更多经营主体进入,从业者选择性多一些,避免部分网约车平台发起补贴和烧钱大战,通过合并、兼并,形成一家独大,进行自我利益分配调整,从而损害消费者和司机的共同权益。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产业变革的初期都会因为旧的监管治理模式不能适应,从而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行业乱象,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同样不能例外。但如能始终坚持以用户体验和行业良性发展为核心诉求,应用科技手段优化监管模式,加强人车管理,形成良好的价格机制,网约车必将能够和传统出租车形成良性协同,为消费者带来优质服务体验的同时,促进社会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