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趋势研究/为什么路越多交通越堵?

为什么路越多交通越堵?

发布时间:2019-01-08 分类:趋势研究

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题。为缓解拥堵,有的城市多修车道加宽道路,反而加剧了拥堵,这是为什么呢?加与减、疏与堵哪种方法才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呢?

一、“灵魂杀手”洛杉矶405号州际公路 

1.拥堵的405号州际公路

大家在堵车的时候会不会生出这样一个念头:要是马路再宽一点,车道再多几条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先来看一件2011年发生在美国的事。

洛杉矶有一条405号州际公路,这条路每天都有将近40万的车流量,高峰时期,车流量还会多出一倍。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每天上下班就要走这条路,感觉非常痛苦,他把这条路称为“灵魂杀手”。有人开玩笑说,这条路叫405,是因为前进速度是每小时4到5英里。

这条著名的405号州际公路可不窄,是双向十车道,却堵得令人绝望,一上去就堵,前前后后一望无际全是汽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堵在哪儿、还要堵多久。但因为它是洛杉矶连接南方的主要线路,很多运输车、客车只能走这条路。那怎么办呢?

2.增加车道反而更加拥堵

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车道,洛杉矶交通厅投入了10多亿美元准备扩建405号州际公路。但是有个问题,要扩建就要先封路施工,这条路最短也需要关闭一周。可是要关闭405号州际公路,那就相当于把洛杉矶和南部地区的交通切断了。那整个洛杉矶会不会变成一个大型停车场呢?

最后政府下定决心,做了各种安排:参议员出来发号召;洛杉矶市长恳请各位驾驶人在施工期间停止用车;警察局邀请了30位好莱坞明星在社交媒体上提前发布重要预警;政府甚至请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军事工程师来部署施工,目的就是能精准地安排工期,尽快完工。同时,怕交通拥堵增加车祸以及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医院急诊室还增派人手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整个洛杉矶都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交通末日”的来临。

2011年7月15日,“交通末日”终于到来。但是,准备了那么久,那一天居然并没有发生严重拥堵,更没有激增的交通事故。很多路段,交通甚至变得很通畅,连空气污染物都减少了四分之一。令人奇怪的是“交通末日”怎么就变成“交通天堂”了呢?还有人说,要不这路干脆别修了。

开弓哪有回头箭,新车道很快修好了,那效果怎么样呢?一家数据分析公司检测显示:通勤者花费在405号州际公路上的时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分钟。也就是说增加车道,让交通变得更加拥堵了。从此,405号州际公路成为公路史上著名的笑话。

二、“拆路”改善拥堵 

这就让人困惑了,怎样才能缓解交通拥堵,什么样的手段才有效呢?既然多修路不行,如果反过来,少修路,甚至是把路拆掉呢?

韩国首尔的清溪川:现在是一条河,一个公园,其实它之前是一条高速公路,每天通行大约16万辆车,但是被当时的市长李明博拆除,改建后并没有带来交通堵塞。

西班牙马德里:捣毁高速公路,建成公园绿地,改善交通效果明显。

拆路的行为有点极端,可以考虑采取另外一种措施——车辆上路收费。出发点相似,两种方式都不是疏通,均是设置障碍。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是由半岛和很多个岛屿组成,岛屿之间由桥梁连接,交通也很拥堵。大家最初的提议是再建一些新的桥梁。但是斯德哥尔摩已经有70多座桥梁了,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最终,政府在全城安装了43万个传感器,对所有交通节点进行数学分析,建立了一套模型,对高峰时段使用桥梁和公路的车辆拍照收费。政府不投入资金扩建基础设施,反而要收取更多的交通费,这办法听起来不太靠谱。但是实施起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交通拥堵指数下降了20%~25%,碳排放量也大幅度下降。后来瑞典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这套拍照收费系统在斯德哥尔摩永久性地执行。

三、“布雷斯悖论”现象

增加车道并不能缓解拥堵,拆掉道路或者对道路进行限制,反而可以缓解拥堵。这和我们的常识反差有点大。我们从小就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通过“堵”的办法治水,九年过后,水患越治越大;而大禹根据地形,因势利导,通过“疏”的方式把洪水给治住了。给车辆增加车道不就是“疏”,给道路设限那不是“堵”吗?怎么现在堵比疏还管用呢?

其实这个现象也叫“布雷斯悖论”,德国数学家布雷斯在60年代提出: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反而会使网络上的通行时间增加。这个悖论在数学上有自己的解释。那回到常识,怎么解释“布雷斯悖论”现象呢?

在洛杉矶交通厅眼中,车流量是一个固定的常量,只要加开车道,就能把这些流量消化掉。但回到常识,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车流量是一个变量,而且是一个弹性极大的变量。2011年,洛杉矶的“交通末日”为什么没有来?因为经过前期大张旗鼓的宣传和预警,洛杉矶市民早就做好不开汽车的准备。他们开车的需求被大幅度压缩。而且他们发现,大幅度减少开车,其实也没有那么不方便。

下次拿起车钥匙时可以连续问自己几个问题:一定要出门吗?出行一定要开车吗?开车一定要选高峰时间和路段吗?这么一问,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好像也不是非要开车去添堵。一个人是这样,每天经过同一条道路上的每一个人都这样,这个需求的弹性实在太大了。

再换个场景想一想,欧洲很多老城市,比如巴黎,城市建筑格局很多年前就固定了,不是为汽车准备的,路非常窄,想拓宽道路也没办法。这些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法就更简单粗暴了。很多路段禁止汽车通行,鼓励大家骑自行车。拥堵自然就没有了,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没觉得有多不方便。

四、不同对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分成两种:一种是针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是针对人类社会的。针对客观世界的解决方案,通常问题解决后就不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客观世界变化的弹性不大。比如,火箭就是可以把宇航员送上天,大禹就是可以通过疏通的方法来治水。但是,针对人类社会的解决方案就不同。很多时候,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对这个解决方案的依赖,既然有解决方案了,大家就拼命地用,依赖也越大,解决方案本身也就渐渐无效了。

有一个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种情况。生产节油型的汽车,起初目的是想减少人类对石油的耗费;但事实是,因为汽车能省油,所以买车的人变得更多,最终结果是节油性汽车的出现反而使石油消耗增加。

所以结论是:如果满足欲望会带来欲望的进一步高涨,那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干脆抑制这种欲望,是不是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