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趋势研究/智慧城市:从“以人为本”中找寻“获得感”

智慧城市:从“以人为本”中找寻“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7-07-28 分类:趋势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而城镇化建设是经济改革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与动力。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而智慧城市恰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
 
建设智慧城市成“迫切诉求”
 
“我国整个智慧城市的发展,大概从2011年开始,经历了近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介绍智慧城市发展历史时说,从2014年开始,我国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在2014年出台了智慧城市的指导意见;2016年提出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在此后开展对新型智慧城市自评估的过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常驻人口大约7.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7.35%,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压力,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通病凸显,雾霾、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日益突出。
 
“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战略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说。
 
人是城市最主要的角色
 
作为城市运营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并没有更多的前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参照指标。因此,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重技术轻服务,钱投入了不少,但是效果不明显;理念不清各自为政,不少公共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市民感知度较差等。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层表示:“建设智慧城市不是只有技术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强调人文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目的不仅要有物质与技术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有人的幸福和梦想。以人文智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
 
“以人为本”让民众有“获得感”
 
不少专家将新城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形容为“一盘大棋”,它并非只是在几个场景中将公共服务“在线化”“移动化”,还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要统筹和整合。其中的关键是新城新区的管理者要“以人为本”,从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出发来进行顶层设计。
 
如何以人为本?
 
便民惠民统一入口:以平台实现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应用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整合、聚合和共享,打通各部门业务环节,最终形成各类可一站兑现的服务事项和可一线执行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
 
资源整合打破孤岛:建设智慧城市资源服务中心,以城市信息全面共享与深度应用为目的,沉淀城市运行数据,打破信息孤岛。
 
利用时空信息完善智能设施: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数据、智慧的服务,构建智慧城市。
 
利用大数据打造生态宜居: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未来国际开发的大数据治污降霾综合预警系统、大数据智慧环保检测系统、大数据智慧环卫督导考核系统等,以精细化地理信息和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为支撑,全面推进智慧环保和绿色节能建设,让城市更宜居。
 
“获得感”从何而来?
 
一方面是要避免“新瓶装旧酒”,破除信息壁垒,彻底打破“利益孤岛”和“数据孤岛”。从以往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来看,智慧城市的效率来自于体制机制和建设标准与规范的建立,高位统筹依然十分必要,需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统一思想、统一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避免“九龙治水”的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搭建包括网络平台、电子政务云平台、共享平台和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全市统一信息化支撑体系,以及全市统一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一开始就注重流程与数据的标准化,为未来建设以数据为核心资源的城市大数据体系奠定基础。
 
“获得感”还来自于百姓真正能够使用到的服务。从目前来看,新城新区的管理者都相当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热情也很高涨,但个别地区出现了急功近利现象,或者将智慧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噱头”,或者不计效率地盲目追求“高水平”。尽管新城新区的智慧城市平台需要统一建设,但功能的实现却可以逐步进行,因此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全盘布局、长远规划;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地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和最新技术,而是要能够在市民和产业迁入新城新区时,就能提供最需要的高频服务。
 
  小编结语: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延伸和覆盖,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内涵。然而以上这些都是围绕着“为人民服务”,在“以人为本”中让人民充分感觉到有“获得感”,才是智能城市建设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