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趋势研究/为什么说共享单车不会像网约车一样大合并

为什么说共享单车不会像网约车一样大合并

发布时间:2017-03-07 分类:趋势研究



自从写了《ofo、摩拜若能活到2018年冬我直播吃土》(简称《吃土》)一文后,我就日夜难寐。读者可能觉得睡不着的原因是怕自己打赌输了,也有人认为这是发愁去哪里找好吃的土。

说实在话,“吃土”并不可怕,打小从农村长大的我对于吃土还是有一定经验,也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我夜不能寐的原因是作为一个习惯占卜的人,总是在思考所谓“共享单车”未来可能的结局,于是就睡不着了。

春天就要来了,寒冷的北京又可以骑自行车了,于是ofo迎来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同时,手握巨额资金的ofo、摩拜也开始玩起免费骑车大战、充值返现打战,滴滴与快的此前撕逼的情景再次闪现。

如果说《吃土》一文确实有标题党吸引眼球的嫌疑,那么这篇文章,我想来点干货。

(一)

最终结局可能不会像网约车那样大合并。

回望滴滴、快的、Uber在中国的竞争,最终因为完全同质化竞争,疯狂烧钱不止,盈利无望,在投资人的撮合下滴滴吃掉了快的、Uber,完成了市场的垄断。

现在ofo和摩拜也在共享单车市场处于寡头竞争,背后同样有大量的资本,也开始了疯狂的投放单车、补贴用户,烧钱套路与网约车之战很相似。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共享单车之争最终会和网约车一样走向合并。

我们先来看滴滴为何能吃掉快的、Uber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滴滴背后的投资人腾讯起到了重要作用。滴滴可以独占微信流量入口优势、支付优势。

其次,烧钱实在是太可怕,单月烧掉几十亿元,投资人受不了。不同网约车面对着相同司机、相同乘客,所以要竞争就必须打价格战,因此即使滴滴利用微信优势短暂领先,一旦“快的”发动补贴,滴滴份额还会下降。它们的份额是随着补贴多少而变化的,所以一直这么打下去,没有任何结果,投资人也扛不住。

现在ofo、摩拜的身后也站着腾讯、滴滴等具有流量和资金的投资人,但是腾讯并未给摩拜开放流量入口,滴滴也未给ofo开放流量入口。

而在滴滴背后又站着腾讯,所以这意味着ofo和摩拜无论谁胜出,腾讯都是受益者。所以微信助力滴滴击败快的、Uber的故事,在共享单车市场似乎不容易上演。而且单车市场的烧钱额,烧钱速度完全和网约车市场没法比,所以投资人也不会急于搞合并。

因此,共享单车市场很可能不会出现类似网约车的合并,而是以某家有实力的企业率先IPO而结束战斗。

(二)

不考虑盈利模式的创业是耍流氓。

既然腾讯不出手帮任何一方,那接下来的战斗就全靠自己了。首先,必须承认共享单车是有需求的。因为此前在杭州等地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车,就有大量的市民使用,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现在有市场化的公司参与到公共自行车市场,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通过市场化的公司,可以带来更多创新,同时也会注重投入产出,节约成本。现在的共享单车,利用手机App租车,计时,缴费,就要比政府的公共自行车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

既然有需求,有市场,那就意味着共享单车公司是可以生存的。但是生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到盈利模式,赚到钱。

如果像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回答盈利模式提问时说的那样“失败了,就当做公益”“思考盈利会限制想象力”“我的出发点是:这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胡玮炜对摩拜盈利模式的态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没想到盈利模式是什么,我是圣母,我为人类谋福利。

这就是典型的不负责任创业者思维,这种思维如果在单纯的互联网时代是可行的。比如,QQ、网易邮箱创业的时代,通过烧钱获取用户,然后再为用户设计盈利模式。而对于当前的“互联网+”来说,你本质上做的是实体经济的买卖。

你获取用户的边际成本是不断递增的,而不是开发一款软件,用户递增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手机行业也曾有这种“硬件免费服务收费”的所谓“互联网思维”,2016年被打回原形,不赚钱的公司都是要出问题的,比如乐视、小米,甚至任正非也对华为手机盈利太低表示严重不满。

大量O2O创业、社区电商创业都已经死掉,本质的原因在于其无能力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甚至创业者不去思考盈利模式。摩拜创始人正在犯这种“互联网思维”狂想症,可惜她还以为自己是圣母。

当你成为比尔·盖茨的时候,你才有底气思考人类福祉。如果你没达到那个层次,却非要思考人类福祉,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和尚或尼姑。

在盈利问题上,或许ofo是当真的。我看ofo的创始人戴威说他们已经在多个城市实现了盈利,而且2017年很可能整体盈利。

(三)

共享单车最终拼的是融资、精细化运营、造血能力。

既然腾讯不帮忙,你就要自己拼。现在的摩拜、ofo就如同两匹“种马”,投资人最终会选择那匹下崽能力最强的,淘汰掉那匹差的。

我认为哪匹马下崽能力强不只在于她背后有多少“草料”,你有成山的“草料”,如果这匹马没有“生产能力”,也是白费的。“草料”就是你融到的钱是基础,“生产能力”则是你的运营能力、管理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创新能力,最终反映在盈利能力上。

现在共享单车似乎在拼谁的车更多,但是扔更多的车没有技术含量,谁有钱都可以扔。在上海的马路边,几乎10米远有一个停车点,十分密集。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占用场地,造成混乱和拥堵。据说,摩拜已经投放了80万辆车,每辆车的成本以1500元计算,价值12亿。

ofo投放了100万辆,以300元一辆计算,价值3亿元。投入成本低,或许是ofo创始人戴威预计2017年可以盈利的原因。

当市场进入现在的寡头竞争阶段,企业之间的比拼就在细节,在于精细化运营。如何让车更低成本,更耐用?如何减少维修、管理成本?如何合理投放车辆,而不是疯狂的烧钱无计划的覆盖?如何找到除车辆使用费之外的其他盈利模式?

摩拜的单车成本似乎很难大幅降低,即使富士康来代工也不可能降低多少,另外这种自主生产的方式确实太重。而且摩拜车的骑行体验相比普通自行车要差许多。ofo说要全国范围收购闲置自行车改造为ofo共享单车,这是个精细化运营的思路。

疯狂的利用投资去生产新车,这种重复性的生产会带来大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也及其耗费成本。

另外,除了1元的车辆使用费,还有没有其他盈利模式?很多人都和我讲,押金是最好的盈利模式。这是完全拍脑门的主意,如果共享单车企业擅自挪用押金,是违法的。随着监管的加强,这些押金都是必须要托管的。

还有人说,可以搞互联网金融赚钱。这也是拍脑门的想法。押金不能被企业私自用在放贷和理财上。当然企业可以采取告知的方式,比如,你的押金不提出来可以按照货币基金的利息生息。

这可以培养用户使用共享单车App理财的习惯,再接着让他们把更多的钱存到共享单车App上理财。的确很多企业都想这么干,比如,顺丰App都上了理财功能。但是共享单车、快递App是否具备理财场景?获取资金的成本足够低么?

大量P2P理财公司都是亏损的,京东金融规模如此庞大,也是亏损的。看着金融的钱好赚,事实上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专业人才、技术储备、风险控制等等都非一般公司所能做的。

所以到底共享单车能有什么盈利模式?这都需要创新的想法去实践,只知道疯狂的烧钱投放车辆,不做精细化运营,不考虑盈利模式,这对投资人是不负责任的。

很多创业者当拿到海量投资之后,就膨胀的不可一世,公司疯狂的招人,内部严重的腐败。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根本没人再去关心用户体验,忘记了创业的初心,最终导致的后果则是“众叛亲离”。比如,某网约车公司,就已经陷入了司机、乘客、出租司机三方痛骂的悲惨境地。

所以在共享单车大战中胜出的公司,必然是用心做精细化运营,脚踏实地搞好用户体验,用心创新盈利模式的公司,而不是圣母玛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