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智能交通在广州可引入人脸识别系统

智能交通在广州可引入人脸识别系统

发布时间:2017-09-08 分类:行业资讯

让城市交通运营更“聪明”,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一大趋势。9月5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7)》(广州城市蓝皮书)公布了《广州智能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下称“报告”)。报告中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州智能交通的发展需求,并以广州智能交通发展基础,提出了相关发展的目标与思路,包括建议引入人脸识别、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用于信息采集。

需求分析

定制预约等公众服务需求日益突显

报告中首先从公众、企业、政府三个角度对智能交通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前公众的交通信息化服务需求已呈现实时性、预测性、集成性、互通性与预约定制五大趋势,‘十三五’期间这五项特征将更加突显。”

报告进一步解释,公众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包括对车内拥挤度信息、交通诱导信息等实时性需求,公交候乘时间预测、行程时间预测等预测性需求,综合交通信息、城际交通信息服务等集成性需求,IC卡跨地域服务、跨领域服务、多方式支付互通等互通性需求,以及出行定制、维修预约、驾培预约、停车预约、物流预约等预约定制需求。

受到公众服务需求的影响,企业的应用需求随着信息的持续渗透逐步精细化。报告介绍,企业更需要具备智能调度、信息交互、效益评估、特征挖掘等功能的智能应用。

在政府应用方面,根据交通行业管理职能,政府需要对网约车等新业态监管、监管数据共享、监管联动系统的监管应用,以及辅助决策、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服务。

 发展基础

广州交通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广州交通在公众交通信息服务、企业营运与管理以及行业管理与业务协同基本实现信息化,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报告提到。

例如,广州构建了一站式大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行讯通”,IC卡适用于公交、出租等各领域,满足21个地市跨地域使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覆盖全市12000多辆车,满足车辆与系统实时互联;出租车管理系统覆盖全市22000多辆车,实时获取车辆位置、速度、上客、落客等信息。

为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广州目前拥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其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实现了“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以及“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信息化技术同样在行业监管和决策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报告介绍,目前广州的信息化监管覆盖城市公交、出租车、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危险品运输、停车场管理、驾驶培训、汽车维修等主要交通运输行业和管理领域,此外率先建设约租车监管平台,开展新业态服务监管。目前,广州的公交客流分析系统已覆盖全市900多条公交线路、10000多个站点。

发展建议

从数据精度、实时性、覆盖面提升数据质量

在此基础上,广州的智能交通将如何发展?报告介绍,感知层、分析层、应用层与服务层四个层次与框架中的“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创新机制、开放机制”等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广州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架构。

围绕这一框架,广州将建设城市交通智慧感知平台、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智慧交通综合业务平台、“互联网智慧交通”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

“信息是智能交通的核心要素,为进一步巩固城市智能交通的资源基础,实现交通要素信息采集全覆盖,广州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多个系统,从数据精度、实时性、覆盖面等多方面提升数据质量。”报告提到,广州将建设出租车车载视频监控与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推进多模式先进信息采集试点应用。

报告认为,广州可在出租车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司机,构建全市出租车司机人脸特征数据库,加强对出租车司机的管理,为出租车稽查、司机监管、服务质量、乘车纠纷等情况提供相应的记录材料和判断依据,提升行业监督管理质量。此外,在政策、法律、技术可行条件下,广州可采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高空等盲区检测,多方位采集立体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