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建设智慧城市是大湾区融合的好途径
发布时间:2019-11-13 分类:趋势研究 来源:人民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人民网广州11月11日电(于新怡)11月11日,由人民网主办,人民网广东频道承办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论坛在广州举办。在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以《大湾区协调发展与智慧城市》为题发表演讲。郭仁忠表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融合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构建智慧城市是助力融合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
以下内容根据嘉宾现场发言实录整理,有删节。
讲湾区肯定要讲城市,讲城市就要看当代城市化的一些特征。最近60年来,各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尤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发展非常快。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要到80%。也就是说,大概每一年要有一千万人口进城,或者每年要建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城市。这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据,但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上世纪50年代,全世界超过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个,2018年已经有33个。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30年会达到43个。对此,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超大城市在体量上和数量上都呈爆发式增长。
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特点,即世界上的大城市,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城市,而是城市群,比如:巴黎、东京、伦敦。
201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教授出了一本书,中文版叫《超级版图》。书中有这样几个观点:第一,链接决定一切;第二,过去相隔上百公里的城市现在慢慢融合成巨型城市群,主导世界经济。
我认为,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主要是大城市或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虽然我们有14亿人口,600多个城市,但实际上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可能就是一些大的城市群。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非常重视,因为它代表了国际竞争实力核心之所在。
为什么城市快速集聚、规模快速扩大呢?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以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是城市快速集聚的原因。
新技术革命有什么特征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认为,特征在于知识更新的周期在加快:18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20年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是30年,本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则为二到三年。
知识更新加快,导致流动性增加,又导致大城市具有更多的优势,但这些优势的本质是生产力。在城市里,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有利于交流和联系,也就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力。
我们看一下巴黎、东京湾的交通路网,以及伦敦的地铁路网,再看一下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深圳、香港的地铁。可以看出,我们城市的界限非常明显,但国际大都市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这就体现了它的交流、融合程度,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它的竞争力。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但地理空间融合还需要时间。在信息空间上,我们要先行一步。我认为建立智慧城市、构建智慧湾区是比较好的途径。智慧城市即未来城市的范式,是利用信息空间助力地理空间的城市发展路径。
我们可以在大湾区的范围,用现代技术把它集成起来。集成以后,再把相关的数据加载上去,比如人口、产业、公司、公共设施服务等。随后,我们可以做分析,加载很多信息。
比如,我们可以做城市的感知。在全国,深圳和东莞交流最多,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和苏州,第三是广州和佛山。深圳和东莞交流最多的原因在于它们产业融合了。所以,融合决定一切,融合就是生产力。
根据我的理解,所谓系统发展的远景,首先是产业要创新并形成产业链,生态要协同治理,资源要进行共享,彼此要统筹。
我们城市之间,往往有城市规划,但大多以城市为单元。这种模式使城市之间有一种竞争,缺乏统一思维,不一定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融合发展非常重要。而从现在来看,智慧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手段。